先检测让肺癌患者避免盲治
2022-04-19 03:05:23 来源: 长沙肿瘤 咨询医生
先检测,让肺癌患者避免“盲治”
[标签:url]
[标签:科室]
摘要:区分病理类型和基因分型,对病人分期后开展个体化治疗 先检测,让肺癌患者避免“盲治”。这一临床研究对全球肺癌诊疗规范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如何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?日前,召开以针对肺癌个性化治疗为主题的“第一届国际肺癌研究联合会专题研讨会”。
领衔的团队首次用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,靶向药物(厄洛替尼)一线治疗中国晚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 和安全性,从而在最大限度地避免“盲治”的同时,可以把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延长3倍。这一“中国好声音”令250余名与会专家为之一振。
所谓“驱动基因”按照字面翻译,就是“癌基因驾驶员”,是促使癌症发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。而靶向治疗就是特别针对这些驱动基因的治疗,它不会伤及正常细胞或组织。目前已被发现的肺癌驱动基因主要有EGFR、K-ras、HER2、ALK融合基因、ROS1、BRAF等。“然而,包括中国在内的亚裔人群与西方国家人群(高加索人种)的肺癌驱动基因突变存在较大的差异。”
在非选择性中国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,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总突变率约为30.1%,腺癌病人突变率约为50%,不吸烟腺癌可高达60%-70%,而鳞癌病人仍有10%的EGFR敏感突变率。而西方国家人群的EGFR突变率约17%,K-ras基因突变在白种人群的发生率远高于中国人群。研究还发现,具有EGFR基因敏感性突变的患者,对EGFR抑制剂的有效率高70%-80%。换言之,靶向药物对亚裔人群更有效。因此,“先检测,后治疗”是实施个性化治疗的关键所在。
所谓“先检测,后治疗”,就是先区分肺癌的病理类型和基因分型,并对肺癌病人进行分期。当检测确认了相关的驱动基因后,就可以根据不同的驱动基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,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“盲治”。
国外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,上世纪90年代,依据病理分型来治疗肺癌,有效率只有25%-30%;到本世纪初,随着化疗药物的进步,治疗有效率提升到45%-50%;到2010年前后,随着靶向治疗的应用,肺癌治疗的有效率达70%-80%。但是,第一代靶向药物治疗有效的患者中,一半的患者在10个月左右会发生耐药现象,在以前只能转回传统的化疗。目前克服耐药现象的新一代靶向药物的出现,延续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。
“当然,由于原发或继发耐药的发生,未来驱动基因的检测不是一次性就可解决的问题,需要伴随治疗过程进行动态的检测。”
OPTIMAL研究发现,与常规化疗相比,靶向治疗药物厄洛替尼可以把病人的无恶化生存时间延长3倍,由原先单纯接受化疗的病人总存活时间11.7月,单纯接受靶向治疗的病人存活时间20.67个月,靶向和化疗两个都用到的病人活得最长30.39个月。这一临床研究对全球肺癌诊疗规范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(实习编辑:庄智伟)
TAG:
上一页:日常预防食道癌方法有哪些
下一页:如何预防大肠癌术后复发
相关阅读
- 2022-05-03早期结核病辅助内分泌治疗:三苯氧胺先行
- 2022-05-02早期较小改变可预测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果
- 2022-04-28乳腺癌外科生物学简史
- 2022-04-19警惕劣质蚊香诱发肺癌
- 2022-04-19警惕六大肺癌信号长期发热也需及时注意
- 2022-04-19警惕八成以上的肺癌患者是烟民